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48节(1 / 2)





  陶睿在山里还种了果树,培育了人工蘑菇和木耳,甚至养了虫子专门喂家禽吃,可以说是遍地开花,同时进行了多项学习。不过好在《美食全科》的讲解非常之细致,他一下子开展了养育了这么多动植物,也没出什么大问题。

  刚开始肯定是会有家禽死掉,有农作物死掉,但这种情况越来越少,陶睿照顾这些动植物也越来越熟练,越来越顺手。

  他还带着童燕和三条狗去清理了深山的猛兽,一次一两只这样清理,免得它们被那些家禽家畜吸引下山。之后他把深山那边弄了篱笆墙,每天都会去检查,起到了很大的防范作用。三条狗也经常在山里跑着玩,变得越发厉害了。

  这一年秋收时,陶睿种的粮食是村子里同数量中产量最高的!也就是说他种出来的比别人好得多。大队长反复确认又确认,高兴地立刻将这一成果上报,很快引起了镇里的重视。

  他们还有人记得陶睿,他的国秀小吃这一年名气更大了,而且他当初的兔子养殖法和拒绝首都工作也被好些人记着呢。所以领导没怀疑就亲自带人过来看陶睿种的地,这一看,就算他们不是专业种地的,也能看出陶睿的地和其他那些地的区别。

  这可是大事情,上报之后,第二天就有市里的人过来拍照,当天又着急忙慌地赶回去,将照片和陶睿写的培育法层层上传。

  事实摆在眼前,没人怀疑陶睿胡说八道,也就不像上次兔子那时候需要试验,这次的上报直接就报到了首都。

  陶睿的培育法是关于小麦、水稻和大豆的,这三样他学得最好,其他的蔬菜倒是味道很好,但在这个年代意义不大,以后可能还比较有发展。他也就暂时没提,另有果树什么的,产量味道对比还不够明显,他也没提。

  这次首都派来两位专员,直接将陶睿请去了首都。

  这次当然是不去不行了,正好陶睿的生意经过这一年已经稳定,他短时间不在也能照常运转,只是高价的货品暂时缺货罢了,影响不大,他就随着专员去首都做研讨汇报去了。

  在水稻方面袁老是专家,还要其他几位专家一起见了陶睿,和他探讨他总结的培育法。

  陶睿自然是把自己试验出来的方法都说了,几位专家通过谈话也看得出陶睿不是专业的,没有系统地学过种植,但总有各种奇思妙想,且对动植物心细如发,非常善于观察。

  陶睿属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成功的,属于学习了未来的知识,然后将自己学到的拿到了这个时代,那成果自然超前,受到了很大的重视,真正成为了有杰出贡献的青年。

  当然了,他学习时间有限,粮食产量大幅度提升,倒是也没到那种令人接受不了的程度,所以各位专家并没觉得他有什么奇怪的。像袁老研究的水稻,就比他学习得深入很多,毕竟这些东西也是需要时间和经验的。

  但他可以确定,他的这些培育法交上来之后,这些真正专业的专家就可以在这个基础上,快速地研究出更好的成果。所以他才在没有全部学成的时候就把培育法交上来,就是为了帮助他们研究。

  他在首都停留了半个月,见了不少人,还进了研究室,把自己真正会的毫无保留地告诉了他们,包括最近弄明白的鸡鸭鹅养殖法,可以减少死亡率,并养得肉多、爱下蛋。

  当他们疑惑他为什么要研究这些的时候,陶睿坦然说:“因为我以前在老家像废物一样,就整天想做点有用的事。之后发现做这些可以富足自己并帮助乡亲,我就对这些更感兴趣了。以后我还会继续研究,有了任何新的成果,我一定会立即报上来的。”

  这理由让大家哭笑不得,之后好几位专家邀请他加入自己的实验室,都被他拒绝了,他表示他会的就现在这么多,没有其他的了,至于以后,还是要在家里那个熟悉的环境中,才可能有新想法新成绩。

  他给出的贡献已经很大了,尤其是他回去也不是做其他什么,还是会继续研究,所以大家也没拦他,只是这次相关部门派了四位研究员跟他一起回去了。其中两位是擅长动物的,两位是擅长植物的,这也算给陶睿自己组建的一个简易研究小组,由他带领,以后若是有什么成果,直接就可以报到首都了。

  这次陶睿回乡,简直是衣锦还乡,他不但上了报,还成了炙手可热的人物,好多人都来迎接他。

  陶睿算是在这个时代做了一件大事。不过这是造福万民的好事,既然他用积分兑换了这么神奇的一本书,他当然也不能藏着掖着,虽然是太高调了,但想想其实也没什么。

  这个时代本来就能人辈出,好些知名的人物都是从乡间出去的,他并不显得多特殊。

  这次上头还给他拨了研究经费,更方便他以后对照《美食全科》学习,等他学好了以后,还能更好地回馈社会。不过当然也不能太妖孽了,这个度他还是要把握好。

  陶睿之前是个商人,做买卖赚着钱还盖了大房子,大家虽然羡慕,但并没有太大的感觉。因为这个时候大家对做买卖的还是没什么敬意。

  但这次陶睿回来,身份就完全不一样了,在全村人心中,他就是最受尊敬的人,曾经那个游手好闲不着调的陶睿,早已经被他们忘得一干二净。就连大队长也开始在大事上找他商量了。

  这样很好,因为陶睿以后还打算在村里做一些大事。有了大家的支持和信任,那就什么都好办了。

  第43章 七零年妈宝啃老男(12)(求收藏作者专栏鸭~...)

  陶睿上报纸在这个年代就是大新闻了, 因为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好事,当代人口口相传,都记住了他的名字。

  在首都上学的苏佳慧自然也知道了, 她没想到陶睿除了做生意,还能在种植、养殖方面有贡献,这太出乎她的预料了!

  她斟酌着给陶睿写了封信, 夸赞了陶睿取得的成绩, 并鼓励陶睿继续努力。她还简单说了自己在学校的情况,几次考试她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,而这都是因为陶睿当初的帮助,才让她有现在这么好的学习机会。

  她写下了学校地址和联系电话,告诉陶睿如果他下次再来首都, 有什么事需要找人的话,随时都可以找她, 她欠了他好大的人情呢。

  陶睿收到信已经是一个月以后了, 寒冬腊月, 他开始研究大棚蔬菜了。

  他想了想, 通过身边研究员的关系, 在首都买到了几本最新的医学书籍, 送到了苏佳慧手中。这几本书籍还没大面积流传开,陶睿此举算是让苏佳慧提前学到书里的知识了,也是最适合的礼物。随着书籍送去的还有简短的鼓励信,期望她早日成为出色的医生,并且提到如果她有困难,随时都可以来找他求助。

  陶睿留下了镇办公室的电话, 这是最快找到他的方法了。

  跟着他的几个研究员见他这么大费周章,打趣地问他:“睿哥是不是处对象了?对象在首都上大学?那你为什么还不留在首都呢?”

  陶睿笑起来, “所以这就不是对象。别多想了,只是一位优秀的同志,朋友而已。乡亲们这边我能帮上忙的是请他们帮工,而这位同志,我能帮上的就是鼓励她实现理想。都是一样的。”

  几人都不是乱想胡说的,既然陶睿这么说了,他们也就不开玩笑了。不过他们是真的很佩服陶睿,很难找到像他这么重情重义的人了,一直在想方设法地带乡亲致富。

  他们做农畜业研究,经常去一些村子,陶睿这个村子是最具生机、最具发展的村子,他们在这里住了好些天,都没感觉到有多贫穷落后。这都是因为陶睿加大了国秀小吃的生产规模,请了很多帮工,连种地养动物都请了人帮工,大家在农闲的时候都有了收入,生活水平可不一下子就提高了。

  陶睿带着研究员研究大棚蔬菜,也研究怎样让动物在寒冷的冬季多长点肉,其中保暖就是很重要的一环,如何低价巧妙地控制温度让老百姓都能学会,也是关键所在。

  陶睿这研究可不是小规模的,反正这会儿地都空着,他把所有田地都种上了蔬菜。几个研究员劝他,怕他失败了浪费,给他讲做研究要节约成本。但陶睿还是租用了村里所有的田地,还雇了种地好手,按照他的方法来种蔬菜。

  山上也养了很多家禽家畜,请了学养殖学得懂的好手天天看着,陶睿简直是把整个村子都当成了试验点。

  这样大胆的做法看得几位研究员一阵冒汗,陶睿这是花钱如流水啊。上头拨给陶睿那一点研究款早就花光了,租田、请人还有各种培育花销都是陶睿自掏腰包的!

  他们算是知道陶睿为什么陶睿为什么不进组织了,就这特立独行的模样,进了组织肯定不服管教啊,到时候双方都难受,还不如让陶睿这样自由自在,有了成果就报上去,反而更和谐一点。

  因着陶睿投入的成本高,几位研究员也就更卖力,不忍心看他一下子损失那么多。结果没想到蔬菜的涨势很喜人,家禽家畜也没死几个,状态很好,他们的热情就更高了,天天不怕冷地跑去查看情况,就算没有明显变化也不厌其烦地记录日记,不错过任何细节。

  年底,东北所有村子都闲着没什么事,只有陶睿他们村风风火火的,每天忙碌个没完,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。

  当然这好事跟陶福一家就没关系,村子里每户人家都有人给陶睿帮工,就只有陶福一家,以及肖丽珍的娘家,是陶睿拒绝的。

  他们想去帮工,陶睿就一句话,老死不相往来,再不会跟他们扯上关系。就连陶福家和肖家的田地,陶睿都没租,是全村唯二空下的田地。肖家因此骂了肖丽珍无数次,连娘家门都不许她进了。

  陶福和肖丽珍想抱着儿子去哄二老,这个陶睿不管,但他们想帮工赚他的钱,他一分都不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