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25(2 / 2)

  她鲜少用撒娇的口吻说些什么,大约是对着至亲之人才会如此,厉挺只觉是赚到了,没来由低下头,嘴角笑得荡漾。

  ///

  约定的两周期限一到,跟拍的摄像师也来了傈山。

  顾希安思前想后,到底没有将信的内容告知与他,只是简单阐述了希望小学的拍摄内容。

  除此之外,就是在走访村落时采集当地的风土人情,用来做后期的备份素材。

  摄像大哥年约四十出头,按照先前说的住在村长家的客房,每日的拍摄任务一结束,就被拉去喝酒谈天,不出几天便和当地人打成一片。

  酒后真言,多多少少听到了几句闲话。

  离回程的期限越来越近。

  时间紧迫,就在她打算放弃的时候,终于盼来了回应。

  一张揉皱了的纸条。

  字迹熟悉,一笔一画都是生硬,饶是如此,顾希安在看到笔迹的第一秒就确定了,就是那封匿名信的主人。

  纸条是在背包里发现的,塞在左侧的边袋上,被运动水壶的瓶身夹得拧巴。

  回忆着一整天的动线,翻看着相机拍下的画面一一核对,在最后几张极其陈旧的卧室图里找到了破绽。

  那是一间很窄的小屋子,四周黑黝黝的墙壁,关了窗更是暗无天日,靠窗的木桌上摆着一盏台灯,是整间房唯一的光源。

  墙上贴着老旧的年画,打了布丁的蚊帐灰蒙蒙扭成团,竹篱床上铺着一床暗红的棉被,隐约能辨别上面绣着花开富贵,绣线被洗了又洗,有些发白,也有些沉闷的脏。

  这是一个女孩的房间,虽是简陋,却收拾得紧紧有条。

  若说唯一奇怪的,是那张床的床脚下垫着什么。

  顾希安放大了画面,仔细确认,竟是一本断了章的“新华字典”。

  薄薄一沓纸,没有封面,没有结尾,只取了中间部分,或许是谁不要的,她去捡了来,又怕引人耳目,这才垫在了床脚下。

  眼前的答案,似乎解开了信中的蹊跷。

  为什么全是错别字,为什么语病紊乱,却洋洋洒洒写满了六页纸。

  当然,这一切只是她的猜测。

  采访这一户的时候,两居室的木房子门口,只坐着一位头戴傈帽的银发老人家。

  顾希安问她叫什么名字,她边摆手,边支吾说着方言,听问题不利索,回答的内容也不在同个频道上。

  问到最后,只打听到她是与捡来的孙女一同住在这里,孙女十七岁,正巧出去干活还没回来。

  等了片刻仍是不见人,倒是院门外有几个人影不自然地来回走动,余光瞄着院内低头嘀咕着什么。

  顾希安思忖着利害关系,转身又装模作样拍了些照,然后道别离去。

  她一走了,那几个交头接耳的人也就散了。

  目光落回到那张纸条上。

  揉得太皱,灰蓝的字迹被磨淡了,应是写了很久,又被藏了很久。

  这一次,没有错别字,尤其简明扼要。

  救命-

  追-更:(o1 ip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