安装客户端,阅读更方便!

第62章最后一个巫医(1 / 2)





  第62章最后一个巫医

  “巫……巫医!这小丫头竟然是巫医!”许清冕瞪大了眼睛看着这一幕。

  巫医在中原已经消失了起码三千年,现代中医了解巫医的寥寥无几,在某种程度上,巫医甚至要比苗医处境更加堪忧。

  自涿鹿之战,炎黄二帝联手打败蚩尤,建立正统华夏文明开始,巫医便在中原大地上大行其道。

  春秋战国以前,中原大地的文化乃是以易学为中枢的文化结构,上承伏羲氏《连山易》,后启周文王之《周易》,在这一段时期,你要是不会一点易学,你连跟人打招呼的资格也欠奉。

  易学号称大道之源,一本《易经》甚至有百经之祖之称,可见易学在这一段时期的地位有何等崇高。

  但是,自三家分晋之后,东周天子大权旁落,七雄并起,连年征战,导致了以易学为根本建立起来的周礼逐渐式微,风俗一变,易学文化同样也开始式微,取而代之的乃是儒学的逐渐繁盛。

  说到这里,就必须要说下自古以来的学问之分。

  自古以来,学问乃是以六合为分界线划分,即六合之内的学问以及六合之外的学问。

  而易学和儒学,一个是六合之内的学问,讲的是非常客观的学问,说的是忠恕仁义的君子之道,论的是礼孝廉耻的人伦之道,而六合之外的学问却很是宏观,讲的乃是大道根本,说的是乾坤阴阳,辩的也是生死无常。

  就这两种学问,前者普通人根本看不懂,在先秦建立以前,小篆还没有作为统一文字,各诸侯国又用的是自己的文字,什么籀文,钟鼎文等等,而中原大地本身又是奴隶制社会,箩筐大的大篆这些奴隶连一挑都不认识,又怎么可能看得懂用大篆书写的易学典籍?

  而后者却简单的多了,孔门号称有七十二贤,弟子更多达三千,多少人虽然同样有不认字这种情况,但有七十二贤在上面宣扬,又有三千弟子在下面解释,就算是白痴,学个几年也能学一个满腹经纶。

  在这种情况下,儒学逐渐开始在中原大地上兴盛。

  而到了汉武帝时期,冒出来一个董仲舒更狠,直接使了一个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绝户计,导致儒学直接统治了中原文化长达两千年时间,而与之抗衡的易学则完全被取代,到今天,十五亿华夏子孙又有几个懂易学?

  什么《烧饼歌》、《推背图》这些在上古易学大师眼里完全是屎一样的垃圾,到了今天居然会成了与圣经类似的典籍,被无数人顶礼膜拜废寝忘食研究几十年,这一点简直就是华夏文明的耻辱!

  而在儒学的疯狂攻势下,易学慢慢开始衰败,这一点直接便导致中原精髓文化流失。

  而今无数专家教授将先秦文化的遗失归咎到某个暴君身上,简直就是岂有此理,若不是儒学的大行其道,易学又岂会式微?凡人但见生则不知死,以为了解了六合之内的学问就可以对六合之外的学问不闻不问,说是鼠目寸光那是一种赞美,说的直白点,简直就是白痴。

  当然,这是祖先的选择,而今作为子孙后代的方远等人也只能为祖先的这种行为埋单。

  言归正传,等到易学式微,以易学为支撑的巫医也慢慢开始从中原大地上消失。

  在春秋战国以前,一个大夫,不仅要会看病,还必须要有占卜问卦,驱鬼神御万物的本领,否则的话,便根本不配做一个大夫。

  然而,因为易学的衰败,占卜问挂和驱鬼神的本领渐渐被视为异端,一句子不语怪力乱神更是直接否定了占卜问卦的合理性,选择忽视天地阴阳周行不止,生死循环绵绵不息的客观事实。

  在这种大环境之下,传统巫医也开始发生分裂。

  一部分巫医继续继承占卜问卦的本领,放弃了救死扶伤的能力,这部分巫医后来便被称之为巫师。

  另外一部分,则主要研究施针断脉,拿药治病,这一部分巫医便被称之为大夫。而大夫,便是当今中医的旧称。

  当然,巫医虽然消亡了,但巫师和大夫却随着历史流传了下来,而在后来这三千年之中,大夫越来越向专业性方面靠拢,千百年之后,已经彻底脱离了传统巫医的范畴,成为了一种新的职业。

  而巫师的身份却几经改变,从最开始的巫师,到后来老庄之道的兴起,巫师摇身一变,成为了最早一批的道人,到了南北朝时期,一个叫葛洪的道人横空出世,创出了道教经典学说《抱朴子》,从此便拉开了修真的帷幕。

  许清冕乃是华夏医学会成员,能成为这个圈子的成员,除了博闻强记,见识广博之外,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医术绝伦。

  许清冕的医术自然不用怀疑,而他的见闻也非常可怕,天下医家典籍都要有所涉猎,纵观古今,从远古到现在,但凡流传于世的医书那许清冕都有所涉猎,故而,即便巫医已经消失了三千年,但许清冕仍旧一眼看出那回莹莹施展的乃是巫医手段。

  五帝定神,乃是上古巫医也极少掌握的一种治疗手段。